专家:中国经济有问题但没危机
若说中国经济处在大危机的前夜,就要问究竟属哪一种危机。影子银行会导致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吗?还不至于,危机一定是大面积的违约实质发生。地方债也是问题,但不是危机。哪怕地方政府的这个开发模式被毁掉,地方政府欠了一些钱,还是有办法处理的。人民币在升值,物价也比较稳定,中国发生币值大幅波动的危机的可能性也不大。
先来分析一下最近中国三个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
地产调控
第一个领域是房地产。中国的房地产是个新兴产业。以前是单位建房,以福利的形式分给职工,住宿条件很差。1997年有了住房信贷,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中国所有的城市在这15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90%以上的城市老城区推倒重建,道路管线重铺,城区面积扩大若干倍以上。
为什么城市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是与商品房制度推出有关。二是与地方政府的经营有关。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经营城市”,中国的城市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所谓“经营城市”,即是地方政府负责征地,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修路铺管道,并负责招商引资,改变土地用途,并形成了一个盈利模式。地方政府把土地征过来的价格和卖给开发商的价格有一个差价,这个差价成为地方政府的收入,有此收入后又启动了第二波的开发。政府做这个事情,交易费用很低,并由此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把土地很快就开发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原来靠行政级别来分配住房的制度被废除了,现在谁出得起价谁得,买别墅也没有问题。原来连房屋装修都不会,而在这短短15年间,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地产企业,建造的房子质量改善很快。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所有人的住房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从效果看,这是一个高效的城市开发模式,立竿见影,城市面貌和居民的居住条件迅速改善。地产的产业链很长,有很好的带动效应,还有活跃全局的作用。
既然如此,为何政府要去打压调控,去限价限购?给出的原因是居民说房价太高,买不起。世界上任何一项商品或服务,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吗?说房价高要打压,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创举。房屋的建造价格一平米可能就两三千块钱,但卖出去几万块,房地产商暴利,搞得低收入居民没有房子住,就呼吁打压。这个看法很有问题。在上海外滩建造一个房子,与在新疆沙漠里建造同样的一个房子,造价差不多,但售价是天壤之别。决定房价的最主要因素是位置(租值)。做过生意的可能会理解,在繁华街道和里巷里同样大小,同样装修的门面,价格天差地别。房子的周围环境也很重要,看到江景的与看不到江景的房子,价格可能相差一倍以上。位置是无形的,有大位置和小位置,北京和上海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大位置,北京市二环里的某个街道是小位置,这些都影响房价。这些年城市的房价上涨快,恰好表明城市有进步,通过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位置显著改善。
这里确有一个问题,一个城市房价增长快,但一部分居民可能收入低,买不起,租金很贵,也租不起,怎么办?唐代白居易刚到长安时,拿诗给一长者看,长者调侃说,长安的房价高,想白白地居住不容易。后来看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赶快改口说,写得如此好,在哪里居住都容易。北京房价高,居民收入低,租都租不起,那就换一个收入能支付栖身之处就是了。
但中国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户籍管制,民众不能自由迁徙。房价是调节人口空间配置的最好手段,即人要生活在与他的能力及收入水平匹配的地方。但现在户籍管制限制了要素和人员的流动。北京的位置如此重要,当然要容纳高附加值的产业,房价升上来,产业和人口都要重新配置,但户籍管制是障碍。
回头来看,户籍制这些原来计划经济遗留下的陈规陋习与现在的市场经济不匹配,在隐隐发作,造成了当前的冲突。
地方债和“钱荒”
第二个领域是地方债。现在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地方债总额是4万亿左右,也有说12万亿的。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未爆弹”和“大隐忧”。
中国城市在短短15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城区差不多推倒重建,新城区扩大了若干倍。与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模式有关。地方政府之前的收入主要是税费,并以这些收入来开支,预算是平衡的。现在突然要拿出钱来修路铺管线,初始资金肯定是要融的,之后再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融资。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地方政府当业主,先进行投资,修路铺管线,把原来的土地位置改善。这还不行,地方政府还要去招商,把土地的用途改变。土地的位置和用途改变了,土地才能升值,地方政府就是赚这两个改变后的溢价,这个溢价是政府投资的结果。
19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很穷,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经营土地。这个办法是各个地方政府逐渐摸索,艰难试出来的,包括一些商人参与其中。一些地方政府做得不错,另一些政府就去学,然后慢慢在全国扩散。这是一个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模式,而且随着发展,一些区县的土地出售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无可厚非。只要地方政府改变土地用途,铺设管线,改善土地位置这个事情本身做得对,通俗一点讲,只要它这个地能卖得出去,这个模式就没有问题的。它融的那点资算什么?银行改制后,没有那么蠢,它很清楚,只要地方政府的地能卖得出去,给地方政府贷款就没有风险。
地方政府的债务平台有多大风险?搞清楚里面的细节,看不到风险从何而来,但现在的确有问题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借了银行的钱,到期还不了了,有的在借新债还旧债。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打压房地产,地卖不出去了。这个开发模式被破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