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商用车网 原创】
近日,2023年“全柴品牌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作为我国中小功率内燃机领域的领军品牌,全柴动力始终重视产品品质、重视市场需求,以用户为核心打造产品。此次“品牌万里行”活动正是倾听用户声音、捕捉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的最好实践。
在全柴看来,作为打造产品的重要一环,贴近市场、深入真实的产品应用场景,可以为产品的研发和改良指明方向。纵观近年来全柴旗下的产品,尤其是车用柴油机能在市场中获得耀眼的成绩,与全柴为迎合市场需求所做的努力不无关系。
迎合市场需求 应用超前设计理念
产品力的打造始终是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关键。全柴动力显然深谙“闭门造车”不可取的道理,只有将自身技术优势与用户真实的用车场景相结合,才能将产品性能完全释放,进而持续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落实到产品上,则是需要企业根据实际用车环境选择与之匹配的技术路线。作为全柴的主力产品,Q平台发动机主要应用在中小排量道路轻卡车型上。进入国六时代,更加严苛的排放标准需要企业在产品端寻找新的设计思路,而全柴选择了在Q系列产品上应用“两气门”技术。得益于更少的气门数,“两气门”技术可降低热量损失,提升发动机排温,在国六达标方面更具优势,同时也符合“简单即可靠”的原则。以全柴“明星产品”Q25发动机为例,该发动机具有优越的低速响应能力,从1200rpm到2600rpm,发动机都能稳定为车辆提供持续不断地动力输出,而无需频繁换挡,货运效率更高。这对于常年奔波于城际、城郊配送的轻卡用户而言十分重要。两气门设计还让发动机的热量损失更低,排气温度和后处理效率进一步提升,最低比油耗为196g/kW·h,这让用户的百公里油耗更低。
“两气门”技术路线超越了市场考验
全柴一直以来都遵循着“踏踏实实做一款好发动机”的传统,在国六研发初始阶段,全柴制定了产品“超前、国内一流”的开发目标。目前来看,全柴实现了既定目标。
经历了复杂的技术攻关后,全柴Q平台发动机不仅实现了动力、排放、油耗、振动噪声、可靠性、耐久性等关键指标的全面升级,性能还优于同级“四气门”发动机。其中,以全柴Q23发动机来看,该机型最大输出功率为97kW,在1200rpm的转速时就能达到320N·m的最大扭矩并可持续保持到2400rpm,峰值扭矩覆盖范围非常宽广,同时烟度较小,DPF再生里程长,极大降低了维保成本;而全柴Q25发动机则拥有最高112kW的输出功率和450N·m的最大扭矩,动力水平堪比3L发动机,即便是在低速1000rpm时,也可拥有360N·m的扭矩输出,扭矩范围更宽,相比竞品提升了17%。
全柴Q平台发动机还采用了里卡多双涡流燃烧系统,搭配先进的进气道、高效率涡轮增压器,以及博世1800bar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燃油燃烧更加充分,百公里油耗仅为10.5L,较竞品可节油5%-10%。该发动机还使用了轻量化设计,使得其总重量低至280kg,较竞品轻20kg,进一步提升了节油性。
在整车厂进行发动机选型时,全柴的“两气门”国六产品经受住了严苛的考验,在台架背靠背试验对比、百万公里的整车路试、三高测试、全国范围检测中心的临时抽检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发动机的B10寿命超过百万公里,保证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
作为首个以“两气门”技术实现发动机国六排放达标的企业,全柴动力的“两气门”国六产品已实现全部主流轻卡品牌的装机覆盖,并在终端市场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被行业媒体和用户称为“国潮动力”,用实力打破了外界对“两气门”技术路线的质疑。
从生产到售后 “以客户为中心”实现闭环
打造符合用户需求的优异产品不仅靠研发端,更靠生产端。进入国六时代,全柴建设了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线,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数字化工厂内建设的发动机装配线、金加工生产线、消失模全自动生产线,引进并应用了来自德国斯达拉格、韩国斗山、美国VULCAN等公司大量的海外先进技术,对影响发动机性能的曲轴轴向间隙、回转力矩、喷油器突出量等关键指标进行了优化;此外,全柴还投资2亿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具备发动机排放、性能、可靠性、冷起动、NVH等试验能力,以及整车性能、排放、油耗、热平衡等试验能力。
此外,全柴动力还拥有完善的服务体系,服务站超1700家,配件中心库37家,配件直营店45家,平均服务半径不到50公里。对很多货运司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全柴可以做到服务响应时间小于15分钟,主市场维修人员到位时间小于2小时,偏远地区到位时间小于6小时,且维修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为用户提供完善、专业、及时的售后服务,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结束语
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全柴动力多年来在道路及非道路领域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可,不仅来源于全柴强大的研发能力,更要归功于他们“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随着市场的逐步升温,在1-2月取得近11%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二的全柴动力,在2023年或将爆发出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