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商用车网 原创】
2025年前2个月,我国新能源重卡同比分别实现96%和304%的增长,这其中,纯电动重卡表现最为亮眼,燃料电池重卡与混合动力重卡的存在感一直很弱。
3月份,燃料电池重卡能“爆发”一次吗?今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市场有何新的变化呢?
请看第一商用车网的分析报道。
3月份实销708辆暴涨195%,一季度累销大增133%
根据第一商用车网掌握的最新数据(注:本文数据来源为交强险实销口径,不含出口和军车,下同),2025年3月份,国内新能源重卡销售1.5万辆(注:本文数据来源为交强险实销口径,不含出口和军车,下同),环比今年2月份增长84%,同比也继续增长,增幅达到183%。这其中,燃料电池重卡销售708辆,同比增长195%,收获“2连增”。
与新能源重卡整体走势有所不同,燃料电池重卡市场在2025年未能收获“开门红”,一季度3个月销量同比分别下降64%、增长276%和增长195%,其中3月份同比增速比新能源重卡市场整体增速高了12个百分点,年内首次跑赢新能源重卡市场“大盘”。另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燃料电池重卡市场708辆的销量是史上第二高(如上图),因此而言,燃料电池重卡市场在3月份算是“爆发”了。
2025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累计实销836辆,同比增长133%,比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重卡整体增速(+177%)低了不少。2025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836辆的销量在整个新能源重卡市场占到2.76%的份额,较去年同期的3.28%有所下降,与2023年同期相比也明显下降(如下图)。
从走势来看,燃料电池重卡在1月份存在感更弱,占比还不足0.5%,2月份和3月份单月占比分别为1.15%和4.71%(如下图),一季度占比定格在2.76%。
四川上牌量占比超5成, 牵引车独占超6成份额
2022--2024年,燃料电池重卡上牌量靠前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在上海、京津冀、广东、河南等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根据第一商用车网的观察,2025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最大销售地发生了变化。
2025年一季度,全国共有11个省份(市、区)有燃料电池重卡上牌,其中6个省份(市、区)上牌达到两位数, 四川和天津两地上牌量破百,上牌量首位的四川今年一季度有460辆燃料电池重卡上牌,占比超过5成(55.02%)。
从细分车型占比来看,牵引车在2025年一季度上牌的燃料电池重卡中占到63.16%的比例,虽占“大头”,但较2024年全年76.04%的占比下降了12.88个百分点,比牵引车在新能源重卡整体销量占比(72.23%)也明显要低;自卸车和专用车占比分别为9.93%和22.01%,较2024年全年占比均有所提升;载货车占比为4.90%,较2024年3.04%的占比提升了1.86个百分点,载货车在燃料电池重卡市场4.90%的占比明显高于一季度载货车在整个新能源重卡市场中的占比(0.51%)。
重汽466辆空降月榜第一,顺势问鼎一季度销冠
2024年,在燃料电池重卡这一细分领域实现销售的企业达到23家,2025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赛道的“玩家”数量为12家。2025年3月份,燃料电池重卡实销708辆,共有7家企业有燃料电池重卡上牌,其中在北京、天津等地都有不止一个品牌的燃料电池重卡挂牌上路。重汽以466辆的表现摘得3月份燃料电池重卡销量榜冠军,远程、陕汽和福田分别以100辆、69辆和46辆排名2-4位;庆铃、解放和北奔排名5-7位。
2025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市场累计销售836辆,同比增长133%,比2024年同期多销售400余辆。
2025年1-3月燃料电池重卡企业销量表(单位:辆)
(注:上表为燃料电池重卡底盘生产厂家销量,改装厂家销量未单独列出)
上表可见,燃料电池重卡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133%的增长,增速低于新能源重卡市场整体增速(+177%)。具体到各家企业来看,不是只有增长一种声音。庆铃上年同期销量太低实现暴涨,同比增幅达到533%;重汽、远程、福田、长征、厦门金龙、北奔、徐工等企业去年一季度没有燃料电池重卡销售,是净增长。此外,陕汽、东风、解放和宇通等企业2025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销量出现下滑,且同比降幅均达到两位数。
从市场份额看,重汽以466辆的累计销量夺得2025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销量冠军,市场份额达到55.74%,重汽是3月份空降月榜第一顺势在累销榜上登顶的;远程以100辆位列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行业第二,市场份额为11.96%;陕汽名列第3位,累销89辆,市场份额10.65%;福田、长征和庆铃分列4-6位,累计销量均达到两位数,市场份额分别为8.61%、8.37%和2.27%,其他企业销量均为个位数,市场份额均不足1%。
结语:
2025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市场交出累销836辆、同比增长133%,跑输新能源重卡市场整体增速的成绩单。2025年一季度,燃料电池重卡在新能源重卡销量占比仅有2.76%,占比最高的3月份也仅有4.71%,较上年明显下滑。从数据来看,虽然3月份有“爆发”迹象,但一季度整体表现难言亮眼,二季度能否有所好转?本站会持续关注报道。